banner1

首页 · ·

美国高中留学:家长要做好那些心理建设?(1)

发布时间:2014-09-25     来源:美国留学

     

 曾经的临床心理学教授、现在的职业妈妈李吉欣,通过自己陪孩子申请美国高中的历程,就申高过程中心理困扰的问题,和大家分享她的专业建议。李吉欣教授广涉心理学、教育学领域,撰写、翻译著作20余部,主持了多个心理科研项目。她的儿子6年级即赴美国中学就读,现为10年级学生。李教授曾陪读儿子一年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我儿子出国已有四年了,我曾陪同儿子在一个州读书,在陪伴他的一年多时光中,接触了许多美国高中生,我闲来无事也读了两年书,游历了美国各州(除阿拉斯加外),了解了美国方方面面的事物。

回国后,我发现中国家长普遍对中美高中之间差异的许多方面都不甚了解,甚至大量被广泛转发的帖子里的内容,都存在着对美国生活、美国教育理解上的谬误,因此,我想在此来谈一谈申高前的家长和孩子的心理准备。

当我在确定本次的演讲主题时,“改变、冲击、应对”这三个词就一下子跳入了我的脑海。因为,对每一位中国家长而言,无论是申高、申本、还是申请研究生,都会是一个翻天覆地的改变。对于成年人来说,改变其实就是一种冲击,因此,我们需要学会应对改变。

申高是一个家长学会改变的教程

申高过程,其实是一段需要家长陪伴孩子走过的人生的重要历程,它的复杂程度远远高于“中考的志愿选择”。

现行的中美教育差异不仅仅是体制上的差异,更是由之带来的教育思维上的差异。另外,把孩子送去美国留学的目的,不应该是出于为了就读一个更好的学校——这样一个简单的想法。更重要的是,在这过程中,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教育思路:将孩子视作一个真正的“人”来培养。

我也是一名家长,同时我又有多年的临床心理学经验,接触过许多孩子、家长,有的还是我的病人。说实在的,道理虽然清晰明白,但是在我本人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也曾经对孩子说过许多不该说的话,干过不该干的事。

我的孩子在申请美国高中前,就读于北京的一所名校,而且是一名绝对优秀的学生,但是迫于国内教育体制的压力,我也常常身不由己。那么,申高过程可以说带给了我们重新定位教育目标的机会,在此基础上,孩子也将开始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历程。那么,如何行动,才能使孩子的这段人生不留遗憾呢?这是每一位家长,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。

在此,我想引用一段罗杰斯的话,他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位心理学家,同时,这段话也较为适用今天的申高过程:“我越向我自己的真实开放,我就会越发尊重复杂的生活过程,而越不可能有一种要去‘安排一切’的冲动。”

我引用这句话的目的是因为我发现,有太多的中国家长,在评判一所学校的过程中,会一味地重视该校的哈佛、MIT等名校的升学率,或者一味地强调对方学校的SSAT的分数,但其实这种做法都是片面的,它将会带来两个负面的结果:一是面临申请学校的失败;其次,孩子在未来美国的求学路途上也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与挑战。

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,如何才能使这种爱成为孩子成长路途上的帮手?如何使这种爱不成为孩子成长的负担?又如何使这种爱能够让孩子快乐地接受?这是申高过程中,每一位家长所不可回避的问题。

当面对新的教育环境、新的思维模式、新的学习方法、新的学习内容和新的教育思路的时候,家长要学会建立新的沟通模式,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——即将孩子视为一个“独立的”、“平等的”的个体进行对话,同时,这种沟通模式的建立要趁早。

孩子在留学申请以及今后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有时并不是孩子一个人所引发的,而是与整个家庭的体系息息相关的,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、父母的学习与适应能力、父母的沟通方式等等。无论是从年龄上来说,还是从社会化程度上还说,父母的改变是困难的,但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却恰恰是高于一切的,是家庭教育最为核心的部分。

申高是一个直面青春期孩子特点的险程

申高孩子的年龄往往集中在十二三岁,或者十四五岁左右,这时正值孩子青春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。这是申高过程中父母所必需要妥善处理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
青春期的孩子具有以下几种特点:

1、自我意识强而不稳。独立欲望增强,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,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,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。

2、情感世界充满风暴。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,孤独、优伤、激动、喜悦、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,组成一个强烈、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。

3、兴趣爱好日益广泛,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。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富有理想,热爱生活,积极向上,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,对于竞争性、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不知疲。

4、处在青春期的学生,渐渐地从家庭中游离,更多地与同伴一起交流、活动。

 

 
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