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· 留学规划 · 美国大学 留学规划
留美高分生被劝退高发区:前50大学
发布时间:2014-06-26 来源:美国留学
 留美潮汹涌澎湃了许多年。在这一持续的大潮中,有一股让人们普遍忽视的潜流,那就是高分被劝退的现象。
高分劝退高发区:前五十大学
所谓高分被劝退,指的是那些托福考到95-100左右,SAT在1900-2000上下的水平。这种学生被美国前五十左右的大学录取,但读了一年后因跟不上课而被劝退。举个简单的例子:在2013年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》排名上,有六所大学并列第41。根据2012年录取数据,其中的波士顿大学录取新生的SAT成绩大致在1780-2050之间,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(UC Santa Barbara)则在1640-1990之间。如果我们把横杆稍微降低一点,以“前八十”强校为基准,那么排在第68的普渡大学,SAT大致在1570-1920之间,排在73位的密西根州立大学则在1430-1840之间。这是大量中国学生能够达到的标准。竞争这样的学校,并不要求你一定是“学霸”。
我们把托福95-100、SAT1900-2000的水平界定为“高分”,并不是说这种成绩足以进常青藤,但考到这样的成绩,竞争“前五十”是很现实的目标。事实上,有机会在“前五十”读书的中国学生,数量确实相当大,进“前八十”的就更多。
但是,到“前五十”读了一年被劝退的学生有很多,在“前八十”被劝退的也许更多一些,只是人们不太听说而已。凭借常识就可以理解其中之奥妙:被录取,大家欢天喜地、奔走相告。但一年后被劝退,谁会到处张扬?许多人默默地转学,或者无所事事晃悠几年,不会让别人知道所以,国内的家长和学生,对这种事情当然感到“从未听说”。
不过,我在美国接触到不少业内人士,特别是那些提供转学服务的咨询师,经手的劝退案例就相当多。这方面虽然尚且无从获得系统的统计数字,但凭借个人印象,从“前五十”被劝退的已经成为一个相当值得注意的现象。
高分被劝退 不代表高分低能
如何评价这种现象?许多人本能地得出结论:高分低能!其实并不尽然。那些进了常青藤或MIT、斯坦福、芝加哥等超一流大学的学生,分数更高,但很少听说被劝退。甚至那些分数很低、在相当低端学校就读的学生,往往也不会被劝退。为什么?
超一流大学,选材标准甚高,被录取的多是些能力超群之士,大多不至于走到被劝退的地步。至于那些比较差的大学,往往过度依赖学生的学费,中国学生不管在那里表现如何,毕竟是支付全额学费的“财神”,人家得罪不起;而且学校的学术标准也很低,犯不上和你为难。另外,去这种学校的学生,许多在国内上个像样的大学就有困难,留美后即使被劝退,也往往在意料之内,没有人会大惊小怪。
“前五十”、“前八十”则不同:选材面宽得多,学生质量比常青藤低一档,但声誉和财政势力相当雄厚,往往以成为名校为自己的目标。这些学校对学生的学费依赖度比较低,更为“爱惜羽毛”,守着相当严格的学术标准,对于达不到标准的学生,不管你缴了多少钱,都不会有什么客气的。
以上分析,并不是让大家慎读“前五十”、“前八十”。相反,这恰恰证明,这些大学有着相当过硬的教育标准,值得去读。考到我们所界定的“高分”,就应该当仁不让的竞争。这里我们需要分析的核心问题是,高分被劝退的结果是如何造成的?如何防止自己遭遇这样的命运?
对此,我很不同意“高分低能”的诊断。中国的应试教育确实问题深重,“高分低能”是其中的痼疾之一。但是,托福和SAT,都是侧重能力的考试,有几十年的历史。这些考试的设计者并非傻子,并非不知道人们会用应试手段去对付。事实上,美国国会专门做过调查,看看强化应试课程究竟对SAT的成绩能提高多少。结果证明:应试虽有提升,但远不象中国人想象得那么灵。
如果SAT的实力在1700分,指望通过短期应试强化突破2000分,你最后多半会期望落空。要知道,托福和SAT成绩,都不是美国大学录取的硬性规定,是各大学自愿接受这些成绩作为录取参考数据,而且实行了几十年。如果效果不好、招进来的都是“高分低能”的考试机器,人家为什么还要继续参考这样的成绩?
应试,说到底和体育比赛的道理一样:你几个月的训练,全围绕着比赛那天进行,把体能逐渐调整到峰巅状态。考托福和SAT,当然也是要显示自己峰巅状态的水平。这没有什么不对。不过,你如果是一个业余马拉松选手,虽然几个月的针对性赛前训练能让成绩明显提高,但不要奢望自己因此能获得参加奥林匹克的资格。考试也一样。你托福如果已经有90分的水平,通过几个月强化应试,有望接近100。但如果你平时只有70分,那么最好断念。换个角度说,我们之所以把托福95-100、SAT 1900-2000水平界定为“高分”,就是认为:即使这属于考生在峰巅状态中的超水平发挥,但也“超”不到哪里去。在一般情况下,到了这个成绩的人,水平就是在达不到这个成绩的人之上,有足够的理由去竞争好学校。
再把话说白一点:我是分数的信仰者。在留学这个问题上,目前还没有比分数更为客观有效的录取标准。所以,我要对所有能够考到这么高的分数水平的学生都要道贺:这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。
父母往往比孩子更快适应美国课堂
那么,怎么解释拿着如此高分却被大学劝退的现象?这难道不是说明分数无效吗?我的解释是:这并非说明分数无效,而是说明分数仅仅检验了你的一些最基本的素质。分数测量的面向,只是你到这种大学读书的素质底线,有了未必一定行,没有则万万不行。
我当年留美前的托福,最高不过590分,换算成现在的分数,也刚过95分。不过,考到这个水平后,我又在国内研习英文一年,然后借探亲之机在耶鲁旁听一年。经过这些准备后,从耶鲁的孩子压成了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的书呆子。他们缺少的不仅仅是社会经验,而且包括许多和考试无直接关系的社会知识。这就造成了他们在社会面向上的理解力低下。
他们正是缺少父母身上的某些素质,如果不赶紧进行针对性的补课,到时就悔之晚矣。
那么,怎么补课?我一向认为,孩子从小不能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,要多多参与社会,有充足的时间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进行深度探索,扩展知识面,提高思想的分析性和批判性。
许多家长和学生对这些建议的反应是: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。且不说大家不知道怎么做,现在已经到了十六七岁的关口,马上面临托福和SAT的考试,哪里顾得上这些?这就让我回到“留美最容易浪费的时间”(编者按:详见《留学》第三期)的概念上:从寄走所有申请材料到大学录取、最后入学,大概是从元旦到九月初这段时期,足足有八个月,没有应试的压力。如果集中精力对适应美国大学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准备,这就相当于一学年的“预科”。准备不准备,会大不一样。
在这个阶段之前,你可能觉得“美国政府关门”这类事情与己无关,托福、SAT临战之前切不可分心。但是,在等待录取通知和入学的时段,你不妨深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背后政府的制衡机制、联邦权力的宪政依据、金融市场和国债的运行规则等等。你可以说,“两耳不闻窗外事”乃应试战略之必需。但是,过了应试阶段后,就应该“家事国事天下事,事事关心”。否则,出去面临大世界,不晕头转向才怪。
- 上一篇:3类世界大学排名汇总!
- 下一篇: 什么样的孩子去藤校?-四位藤校生的故事